首页 >  明亚资讯  >  公司投研
大咖观点|如何解读财经新闻中常见的PMI指数?
发布日期: 2022-12-08 18:00:00

前几期的《大咖观点》分享了很多关于煤炭和钢铁行业的内容。


其中,关于如何判断行业景气度时多次提到PMI指数,相信很多小伙伴也经常在财经新闻中有看到PMI指数。


今天杨钧童女士将继续做客中国交通广播电视台长三角频率《财经先锋》栏目,跟大家来详细聊聊这个PMI指数,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杨钧童(明亚)

嘉宾介绍

杨钧童

明亚基金固定收益部

10年金融领域从业经验

专注于宏观和信用债方面研究



以下为访谈精华内容:


主持人:什么是PMI

杨钧童:PMI英文全称是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中文全称是采购经理指数。

PMI指数最早起源于美国,1948 年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首次发布 PMI 指数。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PMI体系。

GDP、人口这些统计指标不太一样,PMI是面对企业的一项问卷调查汇总所得到的指数。

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订单、生产、库存、人员和供应几大方面。这项调查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各省调查总队具体实施,每个月进行一次,时间一般是每月2225日。

PMI也是按月度发布的,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


主持人:PMI这个指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杨钧童:首先,我们把PMI指数分为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和综合PMI

统计局会分别编制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调查问卷,内容稍有差异。


制造业PMI的调查问卷有13类问题,企业需要判断本月经营状况相比于上月的变化方向,选填正向、中性、负向三类选项。

比如,问题有:贵企业本月主要产品的生产量比上月?贵企业本月来自客户的产品订货数量比上月?答案有三个选项,增加、持平、减少。

然后把各个指标得出的结果加权汇总,就可以计算出这个指数。

计算权重方面,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的权重分别为30%25%20%15%10%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供应商配送时间是反向指标,因为一般会认为经济越繁忙,供应商的配送效率就越低,配送时间越长,相应指数的读数越小,计算的时候需要反向计算。


非制造业PMI就不计算合成指标,习惯上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的变化情况。


综合PMI就由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得来,权重使用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PMI 调查时间是每月 22-25 日,如遇节假日或双休日会做适当调整。

所以,如果月末有突发事件,就很难及时反映在当月 PMI里。

比如2020 1 月份,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1 月下旬多个地方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但当月 PMI 填报日期因春节提前到了115-20日,当月PMI就没有完全体现疫情的影响。


主持人:PMI具体可以怎么解读呢?

杨钧童:PMI指数是个环比指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问企业“你是不是比上个月过得好”“是不是更愿意花钱去购买原材料和服务”,也就是企业对经济的乐观程度。


数字上来看的话,PMI指数在0-100之间,50被称为“枯荣线”。

PMI>50的时候,经济扩张成分大于经济收缩成分;

反过来PMI<50时,经济收缩成分大于扩张成分,生产、订单、库存、人员和供应5大方面整体来说要比上月差一点。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10月份的PMI4011月份的PMI55,并不是说11月份的经济就很好。PMI不是一个绝对比较的数值,而是相对的概念,也就是相比于10月份较差的经营情况,11月份有所好转的。


主持人:PMI指数为什么这么重要?

杨钧童:PMI指数能成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主要因为三大优势。

最大的优势是时效性。

官方PMI在月末最后一天发布,其他的月度指标比如CPI要次月10日左右公布,GDP是每季度公布一次。PMI是月频指标中最早可以刻画当月经济状况的指标,往往领先GDP几个月,可以为企业、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参考。


第二个优势是PMI涵盖面很广。

包括了供求、生产、库存、就业等等维度,也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对经济有比较全面的刻画。


第三个优势是通用性。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50个国家/地区统计发布 PMI 指数,有助于分析全球经济的整体形势和相对形势。


主持人:在哪可以查到PMI指数?

杨钧童:目前,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对外发布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大家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中国信息报、中央电视台及手机客户端等媒体上可以看到最新PMI指数,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些财经资讯类终端、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看到。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我们下期再见。


重要声明:

本文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文中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构成任何销售要约,亦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购买基金时,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自行做出投资选择,基金以往的投资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本资料中全部内容均为截止发布日的信息,如有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若发布的文章或其他内容转载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明亚基金的立场。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发布内容的版权为明亚基金所有。未经明亚基金的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转发请注明出处。